比特币加杠杆交易的本质是借钱炒币。以 10 倍杠杆为例,投资者用 1 万元本金可撬动 10 万元资金买入比特币,盈利或亏损均按 10 万元本金计算。一旦比特币价格下跌 10%,10 万元资金就会亏损 1 万元,刚好耗尽本金,即 “爆仓”。此时,平台为避免自身损失,会强制平仓并要求投资者补足穿仓亏损 —— 若价格跌幅超过本金承受范围,亏损部分需由投资者承担。例如,某投资者用 5000 元本金加 100 倍杠杆买入比特币,当价格下跌 1.5% 时,亏损达 7500 元,除本金亏光外,还需额外偿还 2500 元穿仓债务。
非法平台的追讨手段往往带有胁迫性。这些平台不受监管,常以 “借贷合同”“风险协议” 为由,通过电话骚扰、短信轰炸、曝光个人信息等方式逼迫投资者还款。更有甚者,勾结催收团伙实施暴力威胁,或向投资者亲友散布不实信息施压,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关系造成严重破坏。2023 年某地警方破获的虚拟货币杠杆诈骗案中,100 余名投资者因无力偿还穿仓债务,被平台催收人员威胁 “上门讨债”,部分人被迫变卖资产还款。
从法律层面看,虽然虚拟货币交易不受保护,但借贷关系可能被平台转化为民事纠纷。部分平台会伪造借款合同,将杠杆交易包装成 “个人借贷”,通过向法院起诉追讨 “欠款”。尽管法院可能因交易非法驳回诉求,但投资者仍需耗费时间和精力应诉,且个人信息和交易记录可能被用于其他违法活动。此外,若平台涉及洗钱、非法集资等犯罪,投资者参与其中可能被认定为共犯,承担连带法律责任。
信用风险同样不可忽视。部分平台会将未还款用户信息上传至非法征信系统,影响其日常借贷、出行甚至就业。更隐蔽的是,投资者在开户时往往被要求绑定银行卡、授权征信查询,这些信息可能被平台用于冒用身份贷款,导致投资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背负额外债务。
所谓 “亏了不用还” 的说法,本质是非法平台吸引投资者入场的诱饵。虚拟货币价格日均波动可达 10% 以上,加杠杆后几小时内就可能产生巨额亏损。历史数据显示,比特币曾在单日暴跌 30%,100 倍杠杆下,投资者瞬间会背负本金 30 倍的债务。这种风险绝非普通投资者能够承受,无数案例证明,相信 “不用还” 的人最终都陷入了债务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