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作为一种开源的有智能合约功能的公共区块链平台,近年来吸引了不少投资者的目光。然而,在中国,炒作以太坊是否违法这一问题需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仔细剖析。
从技术角度看,以太坊的设计确实独具特色,它支持图灵完备的编程语言,任何人都能在其平台建立、运行去中心化应用,并通过智能合约设置所有权转移规则等。其原生货币以太币,在区块链生态内承担着交易媒介、价值储存等功能。以太坊从工作量证明向权益证明转变,不断提升效率和可持续性,2020 年推出的以太坊 2.0 更是在可扩展性、安全性等方面有重大升级,还催生了众多基于它的去中心化应用,涵盖金融、游戏、社交媒体等多个领域。
但在我国,虚拟货币的法律地位有着明确界定。2021 年 9 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明确指出虚拟货币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比特币、以太币等虚拟货币,因非货币当局发行、以数字化形式存在、不具有法偿性等特点,不应且不能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更关键的是,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被定性为非法金融活动。开展法定货币与虚拟货币兑换业务、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信息中介和定价服务等,都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擅自公开发行证券等违法活动,一律严格禁止,坚决依法取缔。若开展相关非法金融活动构成犯罪,还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这意味着,普通投资者单纯持有以太坊,并不直接违法,但一旦参与炒作交易,例如在境内外虚拟货币交易平台上进行以太币的买卖,就可能触犯法律红线。因为这类交易扰乱经济金融秩序,还容易滋生赌博、非法集资、诈骗、传销、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即便投资者是通过境外虚拟货币交易所的互联网服务进行以太坊交易,同样属于非法金融活动。而且,参与虚拟货币投资交易活动若违背公序良俗,相关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损失需自行承担;若涉嫌破坏金融秩序、危害金融安全,相关部门将依法查处。
近年来,各地监管部门和公安机关也在持续打击虚拟货币相关违法犯罪行为。公安部部署开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中的非法经营、金融诈骗等犯罪活动,以及利用虚拟货币实施的洗钱、赌博等犯罪行为。众多案例表明,参与虚拟货币炒作,不仅面临资产大幅缩水的风险,还可能因违法而承担严重法律后果。
在我国,炒以太坊属于违法行为。投资者应充分认识到虚拟货币投资交易的法律风险,远离虚拟货币炒作,选择合法合规的投资渠道,守护好自身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