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 9 月 15 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央网信办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这成为判定虚拟货币交易违法的关键依据。USDT 虽打着与美元挂钩的 “稳定币” 旗号,却与法定货币有着本质区别。《通知》明确指出,虚拟货币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不具备法偿性与强制性等货币属性,不能在市场上流通使用。这意味着 USDT 不能像人民币、美元等法定货币一样,用于日常交易结算,买卖行为也不受法律保护。
从金融监管角度看,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被界定为非法金融活动。买卖 USDT 涉及虚拟货币之间的兑换业务,这与 “开展法定货币与虚拟货币兑换业务、虚拟货币之间的兑换业务” 等非法金融活动特征相符。无论是个人私下交易,还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买卖,都涉嫌违反金融监管规定。例如,2023 年 5 月至 2024 年 2 月,丁某杰在 Chippay 网络平台从事 USDT 代理业务,最终法院依法判决其行为违法,买卖虚拟货币属无效民事法律行为 。
虚拟货币交易炒作活动扰乱经济金融秩序,滋生各类违法犯罪行为。部分不法分子利用 USDT 交易的隐蔽性,进行洗钱、非法集资、诈骗等活动。2023 年,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公安局侦破一起虚拟币洗钱案件,涉案金额达 4000 亿元,其中不乏 USDT 等虚拟货币被用于资金转移。此类案件频发,凸显了打击虚拟货币交易的必要性。
境外虚拟货币交易所若通过互联网向我国境内居民提供服务,同样被认定为非法金融活动。即便交易平台在境外,国内居民参与其中买卖 USDT,也面临法律风险。一旦涉及纠纷或违法犯罪,投资者权益无法得到法律保障,还可能面临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处罚,情节严重的甚至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参与 USDT 买卖,不仅资金安全无法保证,还可能因法律风险导致资产损失。2024 年,湖北省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审结一起虚拟货币投资委托合同纠纷案,法院认定双方进行 “泰达币 USDT” 交易属虚拟货币交易,相关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投资者自行承担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