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flux 的诞生源于清华大学 “姚班” 区块链科研团队的努力,由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大力支持并参与理论设计。其共识协议具有创新性,以 “先发散,后收敛” 为特点,在真实网络环境下能实现较高的共识吞吐率,例如在 1.2 万跨大洲节点规模下可达到 6000TPS 。这种技术优势为 Conflux 挖矿奠定了基础。
从挖矿机制来看,Conflux 采用工作量证明(PoW)算法。在 PoW 机制下,矿工们通过运行专门的 “矿机”,投入计算资源来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第一个成功解决问题的矿工将获得创建新区块的权利,并得到相应的 Conflux 币奖励,同时还能收取该区块内交易的手续费 。早期阶段,Conflux 网络在规划中就明确,在第一阶段为生态应用提供稳定测试环境后,第二阶段会引入矿工社区,提供更多算力和更高级别的安全保障,同时 PoW 挖矿算法同步上线 。这一设计旨在逐步完善网络生态,吸引更多参与者。
然而,Conflux 挖矿面临诸多挑战与风险。在政策层面,全球对虚拟货币挖矿的监管日益严格。中国在 2021 年 9 月,国家发改委、央行等 11 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整治虚拟货币 “挖矿” 活动的通知》,明确虚拟货币 “挖矿” 属于落后工艺,对产业发展、科技进步缺乏积极带动作用,将受到全面监管和清理 。成都发改委更是指出,从事虚拟货币挖矿活动面临断贷、断电、断网以及信用风险,还需承担法律责任,投资虚拟货币及相关衍生品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损失自行承担 。这使得 Conflux 挖矿在国内的合规性面临巨大压力。
从能源消耗角度看,虚拟货币挖矿普遍存在能耗高的问题。大量 “矿机” 持续运行,消耗大量电力资源,违背新发展理念,不利于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Conflux 挖矿同样难以避免这一问题,在全球倡导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这无疑是其发展的一大阻碍。
此外,挖矿还存在技术风险。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和参与者的增多,挖矿难度会动态调整。若矿工的算力无法跟上难度提升的速度,挖到新区块的概率将大幅降低,收益也会随之减少 。而且,“矿机” 长时间运行可能出现硬件故障,维护成本较高。同时,挖矿软件也可能面临被黑客攻击的风险,一旦安全漏洞被利用,不仅挖矿收益受损,还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等严重后果 。
从市场角度而言,Conflux 币的价格波动剧烈。加密货币市场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宏观经济形势、市场情绪、监管政策等。价格的不稳定使得挖矿收益难以预测。例如,若 Conflux 币价格大幅下跌,即便挖到了币,其价值也可能远低于挖矿成本,导致矿工亏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