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币发行价格:零募资模式下的价值形成与骗局警示

提及 “恒星币发行价格”,多数人会陷入 “寻找初始定价” 的误区。事实上,XLM 恒星币自 2014 年 8 月由 Ripple 前创始人 Jed McCaleb 推出以来,从未通过 ICO(首次代币发行)或公开售卖确定过官方发行价格,其独特的 “零募资赠予模式” 直接决定了初始价值的形成逻辑,也成为辨别真假恒星币的关键标尺。

从发行机制看,恒星币的 “无定价发行” 是行业特例。项目初始总发行量设定为 1000 亿枚,其中 95%(950 亿枚)通过 “全球赠予计划” 免费发放,剩余 5% 由恒星发展基金会(SDF)持有用于生态维护。这种模式彻底摒弃了传统加密货币的 “初始定价 - 募资” 流程,旨在通过广泛分发构建去中心化网络基础,而非通过预售回笼资金。直到 2015 年恒星币逐步登陆 Poloniex 等早期交易所,才由市场供需自发形成首个交易价格 —— 约 0.000015 美元,这一价格并非项目方设定的 “发行价”,而是流通市场的自然结果。

早期流通中的价格波动与骗局陷阱值得警惕。2016 年至 2017 年,随着加密市场升温,恒星币在交易所的价格从 0.0001 美元飙升至 0.85 美元的历史高点,但同期大量传销团伙借 “恒星币” 名义虚构发行价诈骗:有的宣称 “初始发行价 0.01 美分,即将上市暴涨”,有的编造 “发行价 0.5 美元,每日涨价” 的虚假行情,实则其所谓 “价格” 仅存在于伪造交易平台中,与真实 XLM 的市场定价毫无关联。这些骗局最终导致超 16 万人受骗,涉案金额近 2 亿元,本质是利用大众对 “发行价” 的认知盲区实施收割。

发行机制的调整更凸显其价值逻辑的演变。2019 年,恒星币终止执行四年的 1% 通胀计划 —— 该计划曾导致 98% 的增发代币流向基金会,随后基金会销毁 550 亿枚 XLM,将总供应量缩减至 500 亿枚,通过通缩调整强化市场价值支撑。这一系列操作进一步证明,恒星币的价值核心始终是生态落地而非初始发行价,截至 2025 年 10 月,其市场价格稳定在 0.3-0.36 美元区间,与早期交易所初始价相比虽有万倍增长,但完全依托跨境支付生态的 327 家合作机构支撑。

厘清 “无发行价” 的本质,是规避风险的关键。我国监管案例显示,所有宣称 “恒星币官方发行价”“原始股认购价” 的宣传均属骗局,真实恒星币从未有过项目方定价的发行环节。当前市场中,恒星币的价格由交易所实时供需决定,而非任何预设的 “发行基准”。投资者需牢记:虚拟货币交易属非法金融活动,而对于恒星币这类无初始发行价的代币,任何以 “低价发行、高价回报” 为噱头的项目,均涉嫌传销或诈骗,务必坚决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