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MI 币不停的增加数量” 的现象,暴露了这类借 “汤姆猫” IP 炒作的虚拟货币的致命缺陷。结合虚拟货币诈骗的典型特征与监管定性可明确:TOMI 币无节制的数量扩张并非 “生态激励”,而是发行方通过无限增发收割散户的核心套路,其背后暗藏财产归零与法律追责的双重风险,参与交易等同于踏入骗局陷阱。
从增发机制看,TOMI 币的数量扩张完全脱离价值约束。与比特币 2100 万枚固定总量的设计不同,TOMI 币未公开可信的白皮书与代币模型,所谓 “总量” 完全由发行方随意调控。参考同类借 “汤姆猫” 概念炒作的 MU 代币案例,这类代币常以 “游戏奖励”“社区空投” 为名无上限增发,MU 代币曾在半年内将流通量扩大 3 倍,直接导致价格破发 92%。TOMI 币 “不停增加数量” 的行为如出一辙 —— 发行方通过稀释代币价值,既能维持虚假交易热度,又能暗中抛售套现,形成 “增发 - 贬值 - 再增发” 的恶性循环。
数量激增已直接引发市场崩盘与投资者巨亏。链上数据显示,TOMI 币近 3 个月流通量增长超 500%,与之对应的是价格断崖式下跌:其价格从炒作峰值的 0.3 美元跌至不足 0.002 美元,跌幅达 99.3%,24 小时交易量萎缩至仅数万美元。这种 “量价背离” 是典型的收割信号,正如 MU 代币被交易所下架前的表现 —— 流通量无序扩张导致交易深度丧失,最终因 “连续三十日平均日交易额低于 5 万美元” 被清退。目前已有投资者反映,持有的 TOMI 币因数量过度稀释,连平台提现的手续费门槛都无法满足,沦为 “电子空气”。
更值得警惕的是,增发套路背后是精心设计的诈骗链条。发行方先借 “汤姆猫旗下链游代币” 的虚假宣传吸引用户入场,利用公众对上市公司的信任降低警惕;再通过 “持币分红”“数量翻倍” 等话术诱骗用户加仓,实则通过不停增发制造 “资产增值” 的假象;最后在价格暴跌后关闭交易通道,完成收割。这种模式与多地曝光的虚拟币 “资金盘” 骗局完全吻合 —— 不法机构以 “数字资产” 为噱头,通过无限增发实现 “拆东补西”,最终卷款跑路。国内已出现大量仿冒 TOMI 币的钓鱼链接,以 “低价认购增发额度” 为诱饵窃取资金,相关诈骗举报量近期显著上升。
监管层面早已明确此类行为的非法属性。我国多部门多次强调,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境外平台向境内居民提供服务同样违法。TOMI 币通过无限增发炒作的行为,已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集资等罪名。参考上海、广东等地案例,利用虚拟货币实施诈骗的涉案人员已被立案侦查,涉案资金均无法追回。
综上,TOMI 币不停增加数量的本质是诈骗分子的收割工具。投资者应认清虚拟货币无价值支撑的本质,摒弃 “低价抄底” 幻想,坚决远离任何借知名 IP 炒作的代币交易,通过正规金融渠道守护财产安全。

















